【中国网评】不会因“见顶论”而见顶下一个中国还是
时间: 2024-04-08 09:03:01 | 作者: 发动机缸体
近年来,一些西方政客和机构屡屡提出“中国经济见顶论”,大肆唱空中国,为其自身经济困境寻求安慰。虽然这种有违逻辑、常识和事实的观点屡屡被证伪,但是其在国际舆论场上唱衰中国发展前途的企图始终没有停止。
面对各种论调,中国的态度一直是泰然处之,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正如习主席日前在会见美国工商界和战略学术界代表时强调的,中国的发展历经各种困难挑战才走到今天,过去没有因“中国崩溃论”而崩溃,现在也不会因为“中国见顶论”而见顶,并直言“中国发展前景是光明的,我们有这个底气和信心”。
首先,经济持续向好的趋势并未改变。2023年,中国GDP超过126万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9万元。与2014年的63.6万亿元和20167元相比,这两个数字均翻了近一番。经济提高速度为5.2%,明显快于美国的2.5%、欧元区的0.5%和日本的1.9%。整体而言,中国对世界经济稳步的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超过30%,已变成全球经济稳步的增长的第一引擎。
就算这一些数据已经很明显地证明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但仍有一些分析人士预测,“中国的经济总量永远都不可能超过美国”,理由是中国的GDP与美国的差距在过去几年有所扩大。但这种扩大可归因于多种因素,主要是人民币兑美元贬值,以及美元高通胀所致。
此外,从经济活力来看,从去年的“五一”“十一”到今年的春节,中国国货在市场上焕发出新的活力,各地文旅产业持续发展,各种新的消费场景、业态、模式和体验不断涌现。无论是“进淄赶烤”“尔滨滑雪”登上热搜榜首,还是中国自主研发的手机供不应求;无论是长沙夜经济的繁荣,还是天水麻辣烫、洛阳汉服等热门话题走红,都展示了中国经济持续复苏、消费一直增长的生动画面。这些内生动能将为中国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供更强劲的动力引擎。
第二,新兴起的产业为中国经济持续注入新动能。在全球经济稳步的增长动能不足的大背景下,中国“新三样”(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出口表现亮眼。2023年,“新三样”产品合计出口1.06万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增长29.9%,其中,每出口3辆汽车就有1辆是电动载人汽车,全年出口177.3万辆,增长67.1%。
光伏方面,中国光伏组件产量已连续16年位居全球首位,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组件等产量产能的全球占比均达80%以上。锂电池方面,2023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前十企业中,中国企业占据6席,市场占有率达到63.5%。尤其是技术方面,中国申请的动力电池专利占据全球的74%,已成为驱动电机最大的生产国。
这些成绩的背后,反映了中国产业体系升级,产业链向价值链高端跃进的事实。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高的附加价值的机电产品出口占出口总值的58.6%。而占据价值链高端往往意味着,经济稳步的增长拥有更长久的动能加持。
第三,外资并未“逃离”,而是加码布局中国高技术产业。部分外媒大肆宣扬外资正“逃离”中国,但事实并非如此。2023年,中国吸引外资仍然高达1.13万亿元,规模仍处历史第三高水平。与此同时,外媒还忽略了结构性的调整。2023年,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实际利用外资下降了8%,而高技术产业引资4233.4亿元,占实际使用外资金额比重为37.3%,较2022年全年提升1.2个百分点,创历史上最新的记录。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增长6.5%,这恰恰说明,外资仍然看好中国。可以说,任何一家有远见的跨国企业,都不会错失在中国发展的大好商机。
究其根本,中国对外资的吸引力来自扩大开放带来的机遇。从市场机遇看,中国拥有14亿多的人口规模、超过4亿的中等收入群体,消费市场规模和成长潜力将不断释放;从产业机遇看,中国工业体系和产业配套完整,是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高端制造、节能环保、绿色发展、数字化的经济等蓬勃兴起,产业配套能力将逐渐增强。这些都是外资离不开中国的原因。
此外,西方媒体还忽视了“中国2023年新设外商投资企业53766家,增幅高达40%”这一事实。尽管来自美国的投资有所减少,但来自其他发达经济体的投资却在激增。2023年,法国对华投资同比增速达84.1%,英国次之为81.0%,荷兰、瑞士、澳大利亚实际对华投资分别增长31.5%、21.4%、17.1%。
总之,中国仍是全球最佳投资沃土。随着一系列稳外资举措的实施和效果逐渐显现,中国大市场的吸引力将进一步彰显。一个开放的、发展的中国,必将吸引更多跨国企业来华投资兴业,共享发展机遇,实现互利共赢。
最后,中国自立自强,“科技脱钩”只会激发自主创新潜力。近年来,在科技领域,美国推行“选择性脱钩”的“小院高墙”战略,企图把中国产业锁死在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外贸领域,美欧提出了“友岸外包”“去风险”,但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产业链国际分工体系的形成,意味着任何国家或地区的产业链供应链都无法独立存在。尽管美国减少了来自中国的直接进口,但经由产业链在越南、墨西哥等第三国的再分配,中美的“间接供应链”联系依然完好,甚至有所加强。
此外,美国的“脱钩断链”还刺激中国加快自主创新步伐。2018年,《科技日报》梳理了制约中国工业发展的35项“卡脖子”技术,包括芯片、操作系统、触觉传感器、真空蒸镀机、医学影像设备元器件等,涉及多个领域。六年后的今天,经逐项检索公开资料,对比权威信息发现,目前,中国至少已经攻破了21项关键技术。可以说,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正不断加快布局。
除此之外,2023年,中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一批标志性国产高端装备接连取得突破:首艘国产大型邮轮完成试航;特高压输变电装备超百万伏特;首座深远海浮式风电平台成功并网发电等。目前,中国在航空卫星、轨道交通、海洋工程、智能制造等领域的部分高端装备,已在全球具备明显优势。
总而言之,改革开放46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在摸索中前进,坚持察觉缺陷、处理问题的原则,助推中国经济高水平发展不断取得新进展新突破。接下来,中国的改革不会停顿,开放不会止步,中国经济的光明前景将向世界表明,下一个中国,还是中国。(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