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时代教师的9个新基本功 头条

时间: 2024-01-03 17:52:38 |   作者: 发动机缸盖

  人工智能带来教育底层逻辑的更新,全球教育进入素养学习时代,新一轮课程改革展开加速历程……学校教育迎来最具挑战性的时代课题。而教师,成为最受冲击也最受期待的关键角色。

  面向未来的教师需要从“学科知识的二传手”和”习惯道德的建模师”,向情绪工作者、课程设计师、学习引导师转型。可以说,未来教师的素养画像,就是更全面、更具人性温度的专业素养,也即是能够引导学生面向未来的教学素养。

  当下,教师群体正处于经验型教师向专业型教师转型的过渡期,这也是教师群体目前面临的最大难关,这要求教师在教育认知、教学行为方面发生巨大的转变,而这是一种跃迁式的发展。

  核心素养时代,教师该如何修炼技能?5月12日至18日,由蒲公英教育智库主办的第六届小学课程周主题峰会,将联合近百位卓越实践者,发起一场“重新定义学习方式”的专业探讨,助力一线学校及各学科教师厘清学习方式变革下的课堂实践路径。

  下面,邀请您一起收听由本次会议分享嘉宾梳理:核心素养时代,教师需具备的9个新基本功——

  当几乎所有教科书知识均可通过搜索引擎瞬间呈现眼前的时候,我们还有必要以奖励做诱因、以惩罚做威胁,让学生十二年如一日内化知识吗?

  教育不能把学生留在当下,更不能送回过去,而要带领他们开创未来。只有当教育将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生解决新问题、创造新思想的能力即“学科核心素养”的时候,它才能将学生带向未来。

  老师必须是创作者,才可能培养有创造能力的人;老师必须拥有核心素养,才能培养有核心素养的人。每一位老师要学会把任何一次课程改革、或是任何一本书、或者任何一个人(专家),都当做自己使用的工具,要把课程改革当做是自我发展的过程,要学会让课程改革为自己的课堂教学服务。

  来自陈静静的成长邀约音频:进度条00:00 00:32后退15秒倍速快进15秒

  一个孩子在课堂上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些问题: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进度;听不到教师的指示语和教师对问题的解释;孩子觉得学习的内容比较枯燥乏味,与自己不存在什么关系;孩子不具备学科学习的方法……在这样的情况下,大量的虚假学习充斥着课堂。

  而教师要保障每一个孩子高品质的学习,一定要成为学科专家,进行学科本质的研究,然后把真正有挑战性,有难度、有核心价值的问题筛选出来,进行精巧的学习设计,才能让孩子获得完整的、真正的“学习”历程。

  这次讲座我将为大家揭开一个个学生学习的奥秘和深度学习发生的机制,分享如何通过构建学习共同体,实现每位学生的深度学习。

  来自刘霞的成长邀约音频:进度条00:00 01:15后退15秒倍速快进15秒

  时代在变,教育也在变,如今的学习不应只是局限于书本知识,也不应拘泥于围墙之内,而是应该打破学科壁垒,更应该包含人与人交往和生活的全部。

  在中关村三小,项目学习的开发主体是班组群,由来自不同学科的7位教师组成跨学科教师团队,共同设计开发和实施班组群的项目学习。这种课程自主权一方面给予了一线教师极大的空间,另一方面也是对一线教师的极大考验:

  项目学习是什么?项目学习的主题从哪来?如何设计和开发项目学习?不停地处理问题的过程,就是学习和研究的过程。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老师们的课程研发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项目学习的顶层设计开始从老师们鲜活的课程实践中生长出来,项目学习也开始从教学形态逐渐固化为课程形态。

  来自唐晓勇的成长邀约音频:进度条00:00 00:54后退15秒倍速快进15秒

  当下学生接触的信息和思维方法都已发生巨大变化,所以,我们要从学生方面出发,思考他们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面对怎样的未来,需要怎样的学习?

  聚焦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打通“知识”和“能力”之间被堵塞的管道,用综合课程和跨学科学习,促进知识的活化运用,提升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我和团队经历了8年多跨学科学习的课程改革,推动了一所学校整体变革。在这一次分享当中,你将看到一所学校利用跨学科发展的路径,相信我们的分享对你的发展有所帮助。

  来自张宏伟的成长邀约音频:进度条00:00 01:22后退15秒倍速快进15秒

  小学的数学学习,它既是理性的也是感性的,而且首先是感性的。我们大家都认为“小学数学学习只有更感性,才能更理性”。

  那么,怎么样打造更“感性”的场,建设更“动感”的数学,在学习方式、空间、广度和深度上都有所突破,更大程度上让学生五感齐至,六觉全动,具身地学、全身心地学呢?

  课程周,我将和大家伙儿一起来分享:全景式数学团队在这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即:如何建设更理想的学习场景和进行场景式学习。

  来自马建明的成长邀约音频:进度条00:00 01:24后退15秒倍速快进15秒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在根本原则部分有两条,一是加强课程综合、注重关联、注重培育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变革育人方式,突出实践,加强知行合一、学思结合,倡导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

  新课程理念下,我们为何需要创设真实问题情境?为何需要变革学习方式?我们又该如何创设真实问题情境,如何变革学习方式?这样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厘清,更要求我们进一步去探索与实践。

  我们是对孩子十年、二十年以后的学习、工作、生活所需要的能力和品质进行设计,必须考虑孩子成长的需求,不只是为孩子的近期发展设计目标,还要考虑到基础教育对人的一生所产生的影响。

  教育回到育人原点,不能停留在课程设计、教材编写、教学改革环节,还要进一步落实到考试评价上,让评价真正回到人的立场上。

  为了人的发展的评价是以对人的发展的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为前提条件的,因为有了发展的可能性,才有了教育的空间,才有了对教育过程和结果评价的必要性。而评价不是别的,正是对发展潜力、发展方向的预测和引导,是对发展内在动力的激发(给人的成长装上发动机),是基于对可能性的科学把握,对发展路径、方式进行有效指导的过程。

  来自刘艳萍的成长邀约音频:进度条00:00 01:06后退15秒倍速快进15秒

  我们一直致力于从教走向学的实践探索,希望学生的学能够成为校园教育生活的核心内容,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能够从掌控教的角色转向知识学的角色。于是任务设计与工具开发就成为教师必备的两项基本功。

  好的任务设计富有挑战的乐趣,有意思;注重真实问题的解决,有意义,激发学生的潜能。有可能学生在展开学习任务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及时的提供工具策略和脚手架,以帮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抵达学习目标。

  这样的学习方式如何保证质量,需要教师个体的专业创造,更需要学科团队的集体教研。那么教研什么和如何教研就成为特别可以让我们探讨的关键性问题。

  来自曹培杰的成长邀约音频:进度条00:00 00:43后退15秒倍速快进15秒

  今天,以知识传递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已经没办法满足时代需要,学习越来越呈现出实践性、情境性和个性化的特征,仅靠死记硬背就可以掌握的知识或技能逐渐失去价值,机器可能在这样一些方面比人做得更好。

  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转变教育观念,推动未来课堂从“学以致用”走向“用以致学”,引导学生在处理问题中学会处理问题,在做事中学会做事,成为能适应未来挑战的新型人才。

  没有未来教师,就没有未来教育。一名面向未来的教师不单单是教学的讲授者,也是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学生参与的引领者,学生探究的支持者;不单单是教的专家,更重要的是学的专家。

  张华(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工作委员会委员、杭州师大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

  柳夕浪(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讲座教授)

  武凤霞(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无锡市东林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

  学术主持丨孙京红(正高级教师、北京市特级教师、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小学数学教研室主任)

  庄惠芬(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常州市武进区星河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

  学术主持丨庄惠芬(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常州市武进区星河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

  穆传慧(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深圳市罗湖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数学教研员)

  学术主持丨沈勇(正高级教师、四川省特级教师、四川大学附属实验小学(集团)本部执行校长)

  刘善娜(正高级教师、浙江省特级教师、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岳林中心小学书记 )

  学术主持丨杨晓钰(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外专委员会全国高中、初中、小学各学段教学指导和现场评课专家)

  余传前(深圳市福田区红岭实验小学年级主任、全国第七届小学英语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

  陆白琦(浙江省杭州市天长小学英语教师、“第七届全国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课例评选一等奖)

  周慧夏(浙江省体育教师教学技能比赛一等奖、浙江省衢州市实验学校教育集团体育教师)

  宋书旋(淄博市教学能手、高新区学科带头人、山东淄博高新区第九小学校体育教师)

  学术主持丨韩月仓(正高级教师、北京市特级教师、北京市通州区运河小学校体育教师)

  陈军(佛山市南海区体育学科骨干教师、佛山南海西樵民乐小学特色发展处主任)

  学术主持丨曹雷(正高级教师、教育部基础教育科学学科教学指导专委会委员、重庆市教科院科学教研员)

  学术主持丨舒刚(重庆市江北区胜利村小学校长、全国优秀科技教师、全国部审教材教科版《科学》培训专家组成员)

  徐杰(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海南小学教育管理集团办公室主任)

  学术主持丨徐杰(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海南小学教育管理集团办公室主任)

  李余仙(广东省特级教师、广东省科学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广东中山东区柏苑中心小学副校长)

  曾宝俊(江苏省特级教师、教育部《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组核心成员、教育部课程与教材专家委员会委员)

  崔学荣(浙江音乐学院教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修订专家)

  黄美华(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教师)

  杨梦慧(江苏省镇江实验学校魅力之城分校音乐教师、江苏省第九届小学音乐优质课评比一等奖)

  章献明(正高级教师、浙江省特级教师、浙大教科附属杭州市余杭区未来科技城海创小学书记、校长)

  劳动的被动与主动之辨一套装知识与经验知识的均衡发展,以农学、食育、工坊为例